Table of Contents

李白集 黄河之水天上来

韵里江山 遥看瀑布挂前川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2]。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3],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戴天山:又名大匡山,或称康山,一说指大匡山主峰。在今四川江油。[2]带露浓:一作“带雨浓”。[3]霭:云气。[点评]此为早年读书匡山时所作。意境幽深,清新自然,尤工于设色,善于以动写静。太白不为诗律所缚,然颇工于律,于此见之。

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2]。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3],春江绕双流[4]。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1]锦城:即锦官城。蜀汉时于此设司织锦之署,在成都之南。后借指成都。散花楼:隋末蜀王杨秀所建,在摩河池上。[2]珠箔:珠帘。用珍珠缀饰的帘子。[3]三峡:长江三峡。一般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4]双流:原指郫江、流江,后以为县名。双流县在二江之间。

[点评]弱冠游成都登散花楼之所作。不拘绳墨,全取意象,潇洒有致,盖已崭然露其诗才头角矣。

登峨眉山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2],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3]。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4]。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5],携手凌白日。

[注释][1]峨眉山:山有大峨、二峨,或谓两山相对,望之如眉,故名“峨眉”。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古时道风特盛,因称仙山。[2]青冥:深青之色,用以指天。句意谓峨眉倚青冥之天而开。王琦注谓“别指山峰而言”,失之凿。[3]锦囊术:指仙术。典出《汉武内传》西王母“紫锦之囊”。[4]“云间”二句:谓于仙山奏仙乐。琼箫、宝瑟,皆仙人通常所演奏之乐器。[5]骑羊子:指葛由。曾骑羊入蜀,得仙道。典出《列仙传》上。

[点评]此写峨眉求仙事。然实为超然世外,意在以修道为进身之阶,高其身价,待时而动。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夜发清溪向三峡[3],思君不见下渝州[4]。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详见前《登峨眉山》诗注。[2]平羌:平羌江,今名青衣江。源出四川雅安,至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3]清溪:驿名。宋称平羌驿,即嘉州附近之板桥驿。见《乐山县志》。三峡:指长江三峡。[4]君:旧注以为指月,或说指元丹丘。以指道友为宜。渝州:今四川重庆。

[点评]当是出蜀途中所作。诗带别绪,然情深而意快,节奏流利,音律悠扬,故虽连用五地名,而不板滞。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2]。两岸猿声啼不尽[3],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1]白帝城:东汉公孙述所筑。述自称白帝,因以名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白帝山上。[2]江陵:唐为荆州治所,今湖北荆州市。还:音义同“旋”,快捷貌。句意本盛弘之《荆州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两岸”句:写三峡猿啼,无悲凄之感。《水经注·江水》引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反其意而咏之。啼不尽,一作“啼不住”。

[点评]题一作“白帝下江陵”。诗情奔放,节奏轻快,如三峡流水,正表现年轻诗人胸次。故当是初出川时所作。或说流夜郎遇赦回程所作,细酌诗情,无苍凉之感,与宿巫山之作,情味有别,故知作非其时也。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

[注释][1]荆门: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相对如门,故名。为楚之西塞。见盛弘之《荆州记》。[2]楚国:此指楚地,指今湖北省境。[3]“仍怜”二句:江水自蜀入楚,白少长蜀中,故云。

[点评]本篇为初出川至荆门时所作,视野开阔,气象恢宏。盖得江山之助,蜀中无此境,必待入楚始得之。“山随”一联语壮而景阔,与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堪称匹敌。

荆州歌

白帝城边足风波[2],瞿塘五月谁敢过[3]!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4],拨谷飞鸣奈妾何[5]!

[注释][1]荆州歌:又名《荆州乐》,乐府杂曲旧题。荆州,今湖北荆州市。[2]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白帝山上,为东汉公孙述所建。[3]瞿塘:在白帝山下夔门之上,古有滟滪堆,五月水涨,舟行尤险。[4]缲丝:煮茧抽丝。丝,与“思”谐音,语意双关。[5]拨谷:俗称“布谷鸟”。牝牡飞鸣,羽翼相摩,因借以起兴,发思君之情。

[点评]梁简文帝《荆州歌》云:“纪城南里望朝云,雉飞麦熟妾思君。”为本篇所拟。其写荆州思妇,情景皆妙,深得汉魏六朝乐府风神。

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2]。此行不为鲈鱼鲙[3],自爱名山入剡中[4]。

[注释][1]荆门:此指荆州。门,以城门代指地名,犹如白门、吴门、都门。[2]布帆无恙:用顾恺之语。《晋书·顾恺之传》载,殷仲堪镇荆州,参军顾恺之因假东还,借仲堪布帆。恺之与仲堪笺曰:“行人安稳,布帆无恙。”后因以“布帆无恙”指“行人安稳”。[3]鲈鱼鲙:晋张翰官于洛阳,见秋风起,思吴中莼菜羹、鲈鱼鲙,遂命驾东归。见《晋书·张翰传》。[4]剡中:今浙江嵊州与新昌一带。

[点评]题一作《初下荆门》。诗作于自荆州东下之时,据诗意,其时有入剡之想。或因病滞维扬,故似未尝至剡中。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2],碧水东流至此回[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1]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之滨。博望、梁山东西隔江对峙如门,合称天门山。太白有《天门山铭》。[2]楚江:指长江。长江在蜀称蜀江,入楚称楚江,入吴称吴江。[3]至此回:一作“至北回”,又作“直北回”。或以为“北”乃“此”之讹。盖江水至此而折回向北。

[点评]写舟行望天门山,极轻快自然,与《早发白帝城》同一韵调。或以为二诗“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唐宋诗醇》),可谓深于诗者也。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2]。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3]。

[注释][1]金陵:今江苏南京。西楼:作者另有《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着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诗,或疑指孙楚酒楼。[2]吴越:指今江浙一带,即古吴越之地。[3]“解道”二句: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玄晖,谢脁字玄晖,南齐著名诗人。最为太白所折腰,故有谓其“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二句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作:“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还忆谢玄晖。”然则,太白似不曾易“静”为“净”也。既曰“澄”,不必复用“净”,“静”字胜。

[点评]本篇为月夜登金陵城西楼怀古之作,意颇自负,谓古来诗人能踵武前贤者无几,其玄晖或近之。有“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之慨。

杜陵绝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2]。
秋水明落日[3],流光灭远山。

[注释]
[1]杜陵:汉宣帝陵墓。在长安东南杜陵原上,今属陕西西安。
[2]“南登”二句:化用班固《西都赋》:“南望杜霸,北眺五陵。”五陵,汉代五帝陵墓,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之北。
[3]秋水:指秋日曲江池水。

[点评]此为初入长安南登杜陵旷望所作,以抒怅惘之情,故景象阔大而意绪衰飒。

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2],为我开天关[3]。
愿乘泠风去[4],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5],何时复更还?

[注释][1]太白峰:即太白山。为秦岭主峰之一,在今陕西太白县。[2]太白:金星。又称太白金星。[3]天关:天帝的禁门。屈原《远游》:“命天阍其启关兮,排阊阖而望予。”[4]泠风:小风,和风。《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释文》:“泠风,泠泠小风也。”[5]武功:武功山。唐属武功县。其山北连太白,故及之。

[点评]本篇为初入长安西游邠岐经太白山时所作。其时太白峰巅终年积雪,人迹未到,故应未登峰顶。所谓“穷登攀”,乃夸张之辞。

登新平楼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2]。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3]。
秦云起岭树[4],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注释]
[1]新平:即邠州(bīn),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新平楼,新平县城门楼。
[2]“去国”二句: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松龙旧隐”。太白初入长安,曾寓居于终南“松龙”。去国,言离开长安。
[3]寒波流:指泾水。邠州在泾水之滨。杜甫《北征》:“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4]岭树:当指五龙原上的绿树。《元和郡县图志》三:“五龙原,在(新平)县南三里,原侧有五泉水,因名。”

[点评]本篇为初入长安北上邠州所作。干谒无成,故因失意而悲秋。诗体在律古之间。太白虽能律,然非律之所能律者。其诗乃从古乐府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必斤斤于律古也。所作律体,时失黏对,然读来不觉其拗,以其别有一种节奏也。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

仙游渡颍水[2],访隐同元君[3]。
忽遗苍生望[4],独与洪崖群[5]。
卜地初晦迹[6],兴言且成文。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7]。
遥通汝海月[8],不隔嵩丘云[9]。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10]。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滨[11]。

[注释]
[1]题下有“序”云:“丹丘家于颍阳,新卜别业。其地北倚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极目汝海,云岩映郁,有佳致焉。白从之游,故有此作。”元丹丘,太白至交,为道士,天宝初为西京大昭成观威仪。见《玉真公主祥应记》碑。太白之识玉真公主,或即元丹丘引荐。颍阳,唐县名,治所在今嵩山之南河南登封颍阳镇。颍阳山居,指元丹丘在颍阳新筑别业。山居,山中的居处。谢灵运《山居赋序》:“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园,在郊郭曰城傍。”
[2]颍水:源出河南登封西南,至安徽寿县正阳关入淮。
[3]元君:指元丹丘。
[4]苍生望:百姓所望。《晋书·谢安传》载,谢安高卧东山,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过江诸人相与言曰:“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5]洪崖:传说中的仙人。或说即黄帝臣子伶伦,帝尧时已三千岁,仙号洪崖。此借喻元丹丘。
[6]晦迹:隐居匿迹。
[7]“却顾”二句:即诗序所说“北倚马岭”,“南瞻鹿台”。北山,指马岭。《元和郡县图志》五河南府密县:“马岭山,在县南十五里,洧水所出。”南岭,指鹿台山。《一统志》汝州:“鹿台山在州北二十里,有台状若蹲鹿。”
[8]汝海:指汝水流域。枚乘《七发》“南望荆山,北望汝海”,《文选》李善注:“称汝海,大言之也。”
[9]嵩丘: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
[10]清芬:喻美德。陆机《文赋》:“诵先人之清芬。”
[11]“益愿”二句:谓有隐遁之意。江淹《杂体诗·阮步兵》:“青鸟海上游。”《文选》李善注引《吕氏春秋》曰:“海上有人好青鸟者,朝至海上而从青游。青至者前后数百。其父曰:‘闻汝从青游,盍取来?吾欲观之。’其子明旦至海上,群青翔而不下。”青鸟,海鸟。或说为鸥鸟。典与鸥鹭忘机近似。拂衣,振衣。表示隐居。江滨,江滨。

[点评]太白与丹丘为莫逆之交,时相与游从。丹丘身为道流,或出或处,或显或隐,徘徊于江湖魏阙之间。太白涉足终南捷径,丹丘当是重要引路人之一。故《西岳云台歌》有求援引之意。丹丘当是于离开长安后,隐居颍阳,太白因从之游。其《题元丹丘山居》、《元丹丘歌》,当亦此游之作。

襄阳曲四首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dī)[2]。
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
头上白接䍠(lí),倒着还骑马[3]。


岘[xiàn]山临汉江[4],水绿沙如雪。
上有堕泪碑[5],青苔久磨灭。


且醉习家池[6],莫看堕泪碑。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注释]
[1]襄阳曲:即《襄阳乐》,乐府清商曲旧题。襄阳,今湖北襄樊。
[2]白铜鞮:又作《白铜蹄》,梁时歌谣。萧衍镇襄阳,有童谣曰:“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或附会为铁骑,谓萧衍军之兴,扬州之将士皆面缚降服。不久,萧衍自襄阳起兵,入建康,自称帝,为梁武帝。因以“白铜蹄”造新声,帝自为词三曲。见《隋书·音乐志》。
[3]“山公”四句:用晋山简故事。《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一时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着白接䍠。举手问葛强,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强是其爱将,并州人也。”山公,指山简,字季伦,晋征南将军。白接䍠,即白帽。
[4]岘山:在襄阳东南,东临汉水。今属湖北襄樊。
[5]堕泪碑:晋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达十年之久,有政绩。常登岘山,置酒吟咏。死后,襄阳父老于岘山建庙立碑。见其碑者莫不堕泪。杜预因名之曰“堕泪碑”。见《晋书·羊祜传》。
[6]习家池:《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襄阳记》:“汉侍中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种竹及长揪,芙蓉菱茨覆水,是游燕名处也。山简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曰:‘此是我高阳池也!’襄阳小儿歌之。”

[点评]
本题四首,均写襄阳风情人物,意颇潇洒。风格在童谣与六朝乐府之间,清新自然。诗作于青年时期漫游荆州之时,可知太白之习乐府民歌,早已达到神似的境地。

太原早秋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2]。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3],无日不悠悠。

[注释]
[1]太原:亦称并州,是有唐王业发祥地。天宝元年改为北京。今属山西。
[2]大火流:《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朱熹传曰:“流,下也。火,大火心星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方,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3]汾水:又称汾河,黄河支流,源出山西宁武管涔山,至河津入黄河。

[点评]太白与元演同游太原,适值元父镇并州之时,虽有“琼杯绮食”、“翠娥婵娟”足资游赏,然于仕进却一无所成,故思归心切,乃至“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而意绪飞扬,无积弱之弊。《唐宋诗醇》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非虚夸语也。

游太山

四月上太山,石平御道开[2]。
六龙过万壑[3],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yǎn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 è嶂zhàng 奇[4],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5],想象金银台[6]。
天门一长啸[7],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8],飘摇下九垓 gāi [9]。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10]。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注释]
[1]太山:即泰山,东岳,在今山东泰安。
[2]御道:指唐玄宗登山之道。开元十三年十月,唐玄宗自东都出发,东封泰山,立碑其上。见《旧唐书·玄宗纪》。
[3]六龙:《周易·乾》:“时乘六龙以御天。”此指皇帝御驾。
[4]崿嶂:山峦重叠貌。鲍照《自砺山东望震泽》:“合沓崿嶂云。”
[5]蓬瀛:蓬莱与瀛洲。传说中海上仙山。
[6]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7]天门:指泰山南天门。在十八盘最高处。
[8]玉女:指仙女。
[9]九垓:即九天,九重天。郭璞《游仙诗》:“升降随长烟,飘摇戏九垓。”
[10]流霞杯:指酒杯。流霞,仙人饮流霞,此借指酒。《论衡·道虚》载项曼都曰:“仙人辄欲饮我以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

[点评]题一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共六首,此选其一,写登仙事,颇得郭璞《游仙诗》真传。以其与道流交往甚密,其诗亦时杂仙心而带仙气。然细味其旨,似无飘然世外之意。

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2]。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3]。
古道连绵走西京[4],紫阙落日浮云生[5]。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6]。

[注释][1]灞陵:又作霸陵,汉文帝陵墓。此指灞桥,为唐人折柳送别之处。桥边有送别亭。[2]灞水:渭河支流,在长安之东。[3]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长安战乱,南奔依刘表,道中作《七哀诗》。[4]西京:指长安。[5]“紫阙”句:谓浮云蔽日,奸邪当道。紫阙,喻唐宫,指朝廷。浮云,喻奸佞小人。作者《古风》(其三十七):“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6]骊歌:即离歌,为《骊驹》之歌省称。逸诗《骊驹》,其辞曰:“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见《汉书·王式传》注。后作为告别之歌。

[点评]本篇为去朝还山于灞陵送别之作,意绪黯然,愁肠欲断。其心潮澎湃,亦如灞水之浩浩。古树春草充满离情,尽成伤心之景。以散文句式入诗,别有气势,诚如方东树所言:“奇横酣恣,天风海涛,黄河天上来。”(《昭昧詹言》)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2]。
三山半落青天外[3],一水中分白鹭洲[4]。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5]。

[注释][1]凤凰台:相传南朝宋元嘉十六年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音声和谐,时人谓之凤凰,因起台于山,曰凤凰台。故址在金陵西南隅花露冈,今江苏南京第四十三中校园内。[2]“吴宫”二句:谓昔时盛世,今成陈迹。三国吴与东晋,均都于金陵,故特拈吴、晋以代六朝。[3]三山:在今江苏南京西南江宁建新长江之滨。山为三个小山头,未见其高,然远望则缥缈如在云中。[4]一水:一作“二水”。白鹭洲,唐时尚在长江中。后渐移与岸接壤而成为陆地。其址在今南京水西门外。[5]“总为”二句:自伤被谗去朝。因触景而生愁。浮云能蔽日,陆贾《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点评]本篇即景抒情,怀古伤今,为历来传诵名篇。或以为拟崔颢《黄鹤楼》诗,格式似之,然崔诗又似沈佺期《龙池篇》,又何说也!盖古乐府歌行本有此不避复词之顶真格,律体初成,带入此格,遂成定式,实未必师承,亦无须甲乙也。诚哉《唐宋诗醇》之言:“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捶碎鹤楼等诗,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2],双桥落彩虹[3]。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4]!

[注释][1]宣城:今属安徽。谢脁北楼:即高斋,南齐谢脁为宣城太守时所建,人称谢脁楼,故址在今宣城陵阳山上。[2]两水:指城东之宛溪与句溪。[3]双桥:指隋朝于宛溪上所建之凤凰、济川二桥。见《江南通志》。[4]谢公:指谢脁。

[点评]本篇为登宣城北楼有怀谢脁而作。太白于南朝宋齐,最服膺鲍照与谢脁,其乐府歌行得益于鲍,其五言小诗得益于谢。其于谢诗尤为倾倒,即所谓“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禛《论诗》绝句),故结语云“临风怀谢公”。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今日竹林宴[2],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3],醉后发清狂。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刬(chǎn)却君山好[4],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5],醉杀洞庭秋。

[注释][1]侍郎叔:指刑部侍郎李晔。时由刑部贬职岭南。[2]竹林宴:晋阮籍、阮咸叔侄预竹林之饮。事见《晋书·阮籍传》。喻与侍郎叔李晔同醉于洞庭。[3]小阮:指阮咸。作者自喻。[4]君山:在洞庭湖中。[5]巴陵:唐县名,岳州所在地,今湖南岳阳。

[点评]本题三首,均五言绝句,写与李晔泛舟洞庭,语似醉似狂,却愈奇愈豪,自是太白本色。正所谓“率尔道出,自觉高妙”(明郝敬《批选唐诗》)。